本文目录一览

1,CDS是什么

CDS代表的意思很多,医学方面 是一种合同
    CDS      http://baike.baidu.com/view/983887.htm?fr=ala0_1_1  

CDS是什么

2,生物信息学中cds是什么意思

blast n. 爆炸; 一阵(疾风等); (吹奏乐器、哨子、汽车喇叭等突然发出的) 响声; 突如其来的强劲气流; vt. 击毁,摧毁; 尖响; 裁判高声吹哨; 枯萎:使枯萎; vi. 爆炸; 吼叫; 枯萎:枯萎; 攻击:严厉批评或猛烈攻击; [例句]There is a risk that toxic chemicals might be blasted into the atmosphere.爆炸后有毒化学物质可能会进入大气层。生物信息学中应该是枯萎的意思。
dna转录成mrna,mrna经剪接等加工后翻译出蛋白质,所谓cds就是与蛋白质序列一 一对应的dna序列,且该序列中间不含其它非该蛋白质对应的序列,不考虑mrna加工等过程中的序列变化,总之,就是与蛋白质的密码子完全对应。

生物信息学中cds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损,或者两者皆有引起糖尿病是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这个需要到内分泌科进行系统的检查,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相对较高,糖尿病并发症也会有很多,这个危害全身器官导致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急性期发布及时处理,严重可危及生命,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难以根治,长期存在高血糖,糖尿病是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b细胞功能检查,葡萄糖耐量实验来进行检查出来的有些典型的糖尿病患者,而空腹的血糖要大于等于7.0毫升,或者餐后血糖两小时血糖是大于等于11.1毫升
糖尿病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一种疾病,空腹血糖值高于7.2、饭后二小时大于10(mmol/乚)a,即可视为糖尿病。目前国人患者逞上升趋势,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也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开始有病时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不知晓自己已经有了糖尿病。到了多饮、多尿、多吃、身体消瘦明显时,已经得病多日了,这时患者口渴口干,喝水增多,导致一小时左右就要去小便,晚上更历害,刚睡着就被尿憋醒,半个月左右身体消瘦明显。治疗不得力,血糖值控制不达标,并发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愉快生活。
好的血糖监测-让你成为自己的糖尿病医生 王阿姨,今58岁,患有2型糖尿病10年,去年开始注射胰岛素,一天两次,住院期间血糖控制很好,回到家后自己买了一个血糖仪,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中餐后血糖2小时,可是就是控制不好血糖,不是低血糖就是高血糖,因此来门诊问我“我每天监测血糖,而且根据血糖调整我的胰岛素用量,可是就是调不好,血糖或高或低,这是为什么?”我详细查看了她的血糖记录,并询问了她的胰岛素调整过程,我明白了她错在哪里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魏丽 原来她是看到空腹血糖高,就加早餐前胰岛素的注射用量,看到中餐后血糖高就加晚餐前胰岛素的量,结果夜间常常感到饥饿或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进食后第二天空腹又是高血糖。如果她懂得监测血糖的意义和怎样去监测血糖就不会发生上述情况了。一个好的血糖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及患者自己更好的控制血糖,也可以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糖尿病医生。1. 检测你的血糖仪是否准确--与生化检测比对在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的同时,用你自己的血糖仪同时检测血糖,差别不应超过20%,如果超过20%应寻找原因。试纸是否过期,试纸代码是否与血糖仪代码一致,操作方法是否正确,你是否存在贫血,水肿,脱水等情况。2. 检测的频率与时间—根据病情(1)血糖控制良好、平稳且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周监测一次空腹一次早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 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2)运动前和运动后要监测血糖,防止运动后的低血糖,如果血糖
糖尿病,由于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使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糖尿病的症状和特点:?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体重减少,体力下降)?具有慢性、进展性、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旦患有,终生拥有)并发症多、危及生命:酮症酸中毒、肾衰等 糖尿病的危害:?患病率高,过去认为是中老年的疾病,近来发现,随着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病增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亦迅速增多,已成为人生早期的一大健康问题?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易造成多组织器官毁损,具致残致死性,死亡率增加2-3倍低血糖昏迷 高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肾脏:蛋白尿、感染、肾功能衰竭 心脏:冠状动脉栓塞、心绞痛、心衰、心律不整 大脑:脑充血、脑栓塞、半身不遂 眼睛: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失明 足:麻木、缺血、无力、溃病、截足判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建议采用WHO(1999年)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3、或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11.1mmol/l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

什么是糖尿病

4,什么是先天性眼球震颤

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N)又称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idiopathicnystagmus),简称先天眼震。是一种原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较重而且难以治疗的先天性眼病。这种以眼部表现为主的疾病,虽然不属于常见病或多发病,但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其与中枢性眼震(central nystagmus)、前庭性眼震(vestibulal nystagmus)、职业性眼震(occupational nystagmus)等有着明显不同,与视力障碍性眼震(visual nystagmus)亦不相同。症状体征先天眼震除极个别外,几乎都是双眼患病,而且眼球的摆动绝大多数都是共轭性的。其临床表现的突出特点为:发病早或发病时间不能明确确定,眼球不自主地持续跳动或摆动,极少病人有晃视感,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有的视力减低比较严重,而且不能矫正,较多患者有侧视现象和代偿头位的表现,有的头部摇晃,还有的表现为频繁眨眼等代偿现象。本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叙述。1.不自主的持续的较有规律的眼球跳动或摆动(眼球震颤) 本病的眼球震颤,一般是不能自控的,即所谓不自主的。但也有些病例,当注意力集中时,眼震可以减轻,甚至消失;更有一些病例当看近使用调节和辐辏时,眼震减轻或消失,说明调节和辐辏或视近反射(near reflex)对眼震有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不少病人是看近不震看远震,机制即在于此。然而有的病人则相反,甚至有的病人表现为越紧张,注意力越集中,眼震越重或越明显。更有极个别者,看远不震,看近震;或看远时的眼震较轻,看近时的眼震较重。有一个特点似乎是先天眼震的独有特征,即“反相OKN”(inverted OKN,反相视动性眼球震颤)。即其眼震快相与条纹鼓(striped drum)转动的方向一致,而在正常者,眼震的慢相与条纹鼓转动的方向相一致。此情况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在其他异常见不到如此情况。本病的眼球震颤一般都是持续不停的,除非当睡眠时,眼震才完全停止。但也有一些病例,当放松注意力时,或看远时,或闭眼时等,眼震即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睑闭合抑制眼震,大概不是由于阻断注视所致,可能是由于眼睑闭合活动的本身所致。而且在睡眠时眼震消失。鉴于先天眼震眼球运动的特点,DellOsso采用精确的眼球运动记录技术,根据波形的不同,已认定了先天眼震的40多种不同变异类型。采用眼球运动纪录和高速摄像技术,已经能够显示患者眼球指向和离开视标的来回摆动情况,在如此摆动的一个时段里,眼球相对比较稳定的时间,视力最佳。头摇或异常头位,对眼震起到减弱作用。眼震波变平的波峰和波谷或波形的其他部分,大概代表黄斑中心凹对着视标的时间。不幸的是,许多波形均不提示震颤的病因。但是,波形分析可以显示震颤是钟摆型或跳动型或二者混合,并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以及各种波形及中心凹注视期(foveation)的变化等。本病的眼球震颤,一般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共轭的,而不是漫无规律地乱动。但在一些混合型眼震病例,其震颤虽然共轭,但规律性多半较差,往往是跳动与钟摆混合;或是震颤方向的混合。较多见的震颤方向混合为斜向震颤与旋转震颤的混合;或是垂直震颤与旋转震颤的混合,可能与垂直肌和斜肌的作用方向均有旋转作用有关。关于眼震的方向,以水平震颤者为多,根据统计资料占97.5%,垂直震颤和混合震颤所占比例很少。关于眼震的震型,以跳动型(jerky type)为多。所谓跳动型,即震颤由快相和慢相两个期相组成。一般认为,快相侧肌肉力量较弱,慢相侧肌力较强,如合并代偿头位,面部一般都是转向快相侧,而两眼转向慢相侧,形成典型的侧视现象。跳动型水平眼震,快相在左侧,慢相在右侧者较多,所以面向左转而两眼右侧视的较多。先天眼震的侧视现象与电视性侧视不同,前者平时走路或玩耍时就有侧视表现,注意看东西可有加重,而后者,平时走路或玩耍时并无头位异常或侧视现象,只有当看电视时或注意力集中时,如看书、写字时,才有侧视现象,又称电视性斜颈(TV torticollis)。钟摆型眼震(pendular nystagmus)与跳动型相比,明显较少,二者之比,为3∶1~4∶1。不过根据统计资料,跳动性型68.2%,而钟摆型为30.3%,可能因为收治的钟摆型眼震病人相对较多所致。所谓钟摆型眼震,顾名思义,震颤无快、慢相表现,两个期相摆动速度基本相同,颇似钟摆的摆动。混合型眼震(mixed nystagmus),根据资料统计所占比例约为1.5%。所谓混合型眼震,已如前述,有些为跳动型与钟摆型的震型混合,有些则是震颤方向的混合不定。由于混合型眼震的震型和震向的规律性较差,裸眼往往不易检查清楚,一般都需通过眼震电图(ENG)的检查方可查清。此外,混合型眼震的视力,一般都较低下。关于眼震的中间带(neutral zone),很多作者都提到这个问题。所谓中间带,是指眼震最轻的位置而言,但并无具体数量规定,在临床应用中不太适宜。例如,某先天眼震病例,各注视方位的震频均为每分钟200次,仅在某一方位震频为每分钟198次,按照上述规定,此方位应是其中间带,然而此“中间带”并无多大临床意义。因此,我们采用“休止眼位”即“零带”(zero zone)或“零点”(null point)的规定,认为比较妥当。所谓休止眼位或说零带或零点,是指眼震基本停止的位置。在统计资料中,有休止眼位者仅占6.3%,均为跳动型水平眼震。休止眼位在右侧者明显多于在左侧者,可能和“右手优势”(right handed)有关。2.弱视 先天眼震性弱视几乎都是双眼性的(单眼或非对称性先天眼震除外),若无斜视或屈光不正等并发症时,其两眼弱视程度亦大多相近。根据统计资料,弱视病例占86.7%,其中视力0.1或单眼视力不足0.1者,即重度弱视者,占20.2%(单眼视力不足0.1者占1.3%);视力0.2~0.5,即中度弱视者,占52.3%;视力0.6~0.8,即轻度弱视者,占14.2%。视力0.9或0.9以上者为13.3%。由此可见,先天眼震对视力的影响是普遍的。弱视在先天眼震病人中是普遍的,而且多是双眼性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但其双眼单视功能一般都存在,除非合并斜视者或重度视力障碍者的立体视明显损害外,一般三级双眼视功能都存在。先天眼震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较差与视力不良有关,与眼震参数(nystagmus parameter)无关。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X2检验显示:远、近距离SA(立体视锐)与远、近距离F、A、I(眼震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先天眼震病人特别是典型先天眼震(typical CN)病人的色觉都是正常的,这一点是先天眼震与锥细胞功能不全综合征(cone deficiency syndrome,CDS)的眼震相鉴别的重要点之一。在幼小儿童时期,在他们的父母看来其视力是正常的,因其玩耍情况并无障碍,只有当其因为阅读而需要更好的视力时,其视力的缺陷才显露出来。一旦能合作检查视力时,则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视力在0.2~0.5的范围。不过,其视力可随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善,个别甚至可达到正常。典型的先天眼震患儿或病人,视力很少有低于0.1的,如果视力达不到0.1时,必须格外小心排除病理原因。低幅眼震病人,通常有较好的视力,尤其当其表现有适应机制时,如头摇或异常头位等。典型的先天眼震病人,近视力好而远视力差。此不是由于近反射减少震强所致,而是另外的机制。如震颤波形的改变或由于眼球内转时能够更好地使用黄斑中心凹所致。先天眼震也好,一般弱视也好,都表现为近视力好与远视力差,这可能与视力的发育有关,因为近视力是最早发育的。一般情况下,婴儿最早或首先看到妈妈的奶头,以后逐渐看到妈妈的面孔等等。远视力的发育是比较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育起来的,其不如近视力稳固,所以远视力的损害往往会比近视力明显。先天眼震病人的视觉功能,除视力表视力减低外,对于图形和运动的敏感性亦降低。但色觉一般都正常。3.代偿头位 先天性眼震的代偿头位,主要表现为面部的左右偏转。仅有少数病例表现有下颌的上抬或内收,亦有少数病例可有头的左右倾斜。根据统计资料,先天眼震有代偿头位者占66.2%,其中以水平跳动型眼震者为多,占代偿头位者的88.1%。而跳动型眼震的代偿头位,几乎均表现为面部转向快相侧,仅有个别者例外。由于跳动型眼震,快相在左侧者较多,所以,其代偿头位以颜面左转者为多;少数快相在右侧者,其颜面转向右侧。有个别水平震颤者或个别跳动型水平震颤者,其休止眼位或震颤最轻的位置不是在侧方,而是在下方或上方,这类病人,其代偿头位即表现为下颌上抬或内收,类似跳动型垂直眼震。在跳动型垂直眼震,或休止眼位在下方或上方的其他眼震病例,其代偿头位均表现为下颌的上抬或内收。在旋转眼震,可表现为头的左右倾斜,例如左旋眼震(左旋为快相)头向左倾,右旋眼震(右旋为快相)头向右倾。在钟摆型眼震,有些也可有代偿头位,一般都是表现为面部转向震颤较重的一侧,而两眼转向震颤较轻的一侧(中间带)。另外,还有一些病例,表现头的摆动或摇晃等异常。4.代偿性频繁瞬目 少数先天眼震病人,可表现频繁眨眼,越注意观看目标,两眼越眨的频繁,既快又频,与精神紧张明显有关。一些病人皆于眼震手术后第1次换药,其频繁眨眼现象即完全消失,说明此种异常动作与眼球的震颤有关,很有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此种现象主要见于高频率跳动型眼震病人,特别是高频中幅,震强较大,无明显代偿头位,视力又不太差的患者。其眨眼频率与眼震频率成正比。当精神紧张消失后或不注视时,此种频繁眨眼动作亦随之消失,但眼震依然存在,此乃与眼睑眼震鉴别之点。

5,感光是什么

(ISO是什么?) 一般我们在提到感光度的时候都会说 ISO100、ISO80 等等 这里所说的 ISO 其实是一个与感光度本身没有关系的用语 。 ISO 是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的简称 指的是国际标准化规则 。 所以我们说的 ISO100 就是指“胶卷的感光度在国际标准规则下相当于 100”的意思 。 如果我们不是用国际标准规则,试用其他的方式来说也可以 。 比如说美国的标准 ASA(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 日本业界标准 JIS(Japan Industrial Standard ), 欧洲标准规则 DIN(Deutsche Industric Normen) 等等 。 当然现在我们在提到感光度的时候一般是说 ISO100 可是这在过去应该写作 ISO100/21,还要在后面加上 ASA/DIN 。 结论就是 ,今天我们所说的 ISO100 严格来说 ,不是ISO而是ASA100才对 。 作为参考,我们列出了ASA与DIN的对比数值 。 ASA 25 50 100 200 400 DIN 15 18 21 24 27 AE 全称为 Auto Exposure,即自动曝光 。光圈优先AE式是由拍摄者人为选择拍摄时的光圈大小 由相机根据景物亮度 、CCD 感光度以及人为选择的光圈等信息 自动选择合适曝光所要求的快门时间的自动曝光模式 ,也即光圈手动 、快门时间自动的曝光方式 。 这种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场合 ,如拍摄风景 、肖像或微距摄影等 。 (P)是光圈和快门速度都由照相机根据的程序自动调节的自动曝光模式 。 这种曝光模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相机(即傻瓜相机) 。   景深优先AE式又称景深自动曝光(DEP)是优先考虑景深的自动曝光方式 ,尤其适合于拍摄团体照和风景照时所用 这种优先曝光方式为佳能照相机所独有 。 ( 感光度是什么?) 用ISO标示的感光度又是什么呢 ? 胶卷的感光度是指胶卷对光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在接触光以后 ,胶卷的变化速度 。 对于没有胶卷的数码相机来说,一般采用固定的方法进行换算。 如果用感光度对胶卷进行分类的话 , ISO25-50 是低感光度 、 ISO100-200 是中感光度 、 ISO200-400 是高感光度, 在此之上(ISO800-3200)则是超高感光度 。 使用高感光度的胶卷 ,即使在光亮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拍摄 , 不使用闪光灯也可以 ,因此可以节约电池的使用 。 这样是不是无条件地追求高感光度就是好的呢?当然不是 。 感光度越高 ,粒子就越粗糙 ,画面质量也就越差 。 容易发生一般所说的噪音现象。 因此 只有在使用闪光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太阳落山时或者房间比较狭窄) 才选择使用高感光度进行拍摄,平时就使用 ISO100, 夜间拍摄的时候 ,与其提高感光度不如采用增加曝光时间的方式来的效果更好 。 大多数的相机都把 ISO100 作为标准感光度 , 理由就是一般来说在 ISO100的 情况下拍摄效果是最好的 。
ISO (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协定:软片对光的敏感度;低感光度指ISO 50以下的软片,中感光度指ISO 100~200,高感光度为ISO 400以上。 用传统相机时,我们可因应拍摄环境的亮度来选购不同感光度(速度)的底片,例如一般阴天的环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台,演唱会的环境可用iso400或更高,而数码相机内也有类似的功能,它借着改变感光芯片里讯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来改变iso值,但当提升iso值时,放大器也会把讯号中的噪声放大,产生粗微粒的影像。 很久以前胶卷上面都已经有了能让相机自动识别ISO的触点,如果使用具有自动识别ISO胶卷功能的相机(装胶卷的仓盒内有识别ISO的金属压条),你不用进行ISO的设置,相机会自动按照胶卷的 ISO数值进行测光,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就需要你手动设置,所以有些相机上面具有ISO拨盘。 一般来说ISO100的胶卷价格比较便宜,ISO越高,除了价格越高以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成像质量不如低ISO的胶卷成像质量高。但是有时候为了获得较高的快门速度,也会牺牲画质去使用高ISO的胶卷。 数码相机的ISO是一种类似于胶卷感光度的一种指标,实际上,数码相机的ISO是通过调整感光器件的灵敏度或者合并感光点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提升感光器件的光线敏感度或者合并几个相邻的感光点来达到提升ISO的目的。 感光器件都有一个反应能力,这个反应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提升数码相机的ISO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1、强行提高每个象素点的亮度和对比度;2、使用多个象素点共同完成原来只要一个象素点来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数码相机提升ISO以后对画质的损失是很大的,尤其感光器件面积较小时,提升ISO简直就是要命。FZ10或者FZ20的CCD感光面积小的可怜,只有1/2.5英寸,如果提升ISO就是要了它的命了,所以有些单反数码相机提升ISO几倍以后仍然能得到很好的画质,这是因为这些相机的 CCD感光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一分钱一分货,这就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了。 深度剖析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 数码相机的优势相信在这个年头已经不用多说了,但是关于数码相机内部的一些公开的技术对普通数码爱好者来说仍然是鲜为人知的秘密。稍有经验的色友就能体会出在日常拍摄中,如果提高ISO感光度的话就能使原本黯淡的环境明亮的跃于LCD上,虽然可爱的厂商为我们准备了从50到400的可调节档,但真正在使用中很少会有朋友设置在ISO400去拍摄,可是就在普通数码相机在ISO400下画质表现不佳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数码单反即使在高达ISO800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毫发必现的清晰与干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数码相机到底是怎样实现随机可调ISO感光度的呢?本着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飞羽就将这些看似负责的问题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的一一作答。 一、胶片时代的ISO概念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按照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而制定的胶片感光速度的标准,早在胶片时代我们的摄影生活就默默遵循这一行业标准,购买胶卷时包装上都会标示ISO 100、ISO 200、ISO400这样的字样,此处的ISO数值越大,表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着ISO数值高的胶卷,只需要较弱的光线就能使胶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样亮度的光线条件下,可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较高的快门速度,即感光度与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 举个例子来说,ISO 100的曝光速度比ISO 50快一倍,因为在相同情况下使用ISO 50时曝光1/125秒,如果换用ISO 100的胶卷只要1/250秒。 在解释数码设备可随意调节ISO感光度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进一步了解胶片时代的ISO相关的一些知识,相信对我们理解下文会有帮助。普通胶片相机是怎样识别不同ISO数值的胶卷的呢?一切秘密都基于DX编码系统。该系统最早用于圆盘照相机用的圆盘胶卷,后来发展到35mm胶卷系列中,并于1981年率先运用在Kodak彩色胶卷VR 100上,接着日本的Fujifilm、Konica、德国的Agfa和英国的Scotch等较大的胶片公司,也相继采用了DX编码系统。 现在国内外生产的彩色胶卷都带有DX编码,它业已成为现代胶卷的标志。如图1所示,DX编码由胶卷暗盒外壳的矩形方块编码组成,总共有12位,每一位分别由银白色或黑色方块来表示导通和绝缘,胶片机通过读取这个编码来自动判断目前装载的是什么感光速度的胶片。 二、数码相机的ISO原理 我们在拍摄活动中改变数码相机的感光速度并不需要更换胶卷,只需调节相机内设ISO值即可,数码相机是怎样实现可随意调节ISO的呢?相信这是令很多数码爱好者费解的问题,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数码相机内部影像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原理。 1、CCD的信号传输原理 我们都知道当光线透过镜头射到CCD上,相应强度的电荷量就会被蓄积在感光电极之下,单位存储电荷量的多少取决于单位感光单元受到光照的强弱,当我们押下快门释放开关时,各单位上的影像电信号被传输给模数信号处理组件(ADC/CDS),这一切动作都必须受到相机内部影像处理器的脉冲操控,通常被分成相互传递型和单一传递型两种传输方式。 2、ISO原理的通俗理解 传统胶卷的感光度是通过改变胶卷的化学成分,来改变它对光线的敏感度,而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不变的,现在步入正题通俗地说说原理吧。数码相机普遍采用了电子信号放大增益技术,与ISO数值相对应的是电子信号放大增益值,比如设定在标准值时提供等同ISO100的增益幅度,对应ISO200和400的增益值可通过提高增益幅度实现。那么增益幅度是怎么实现的呢? 提供高感光度时自然需要提供相应的增益幅度,在输出影像信号前都必须做相应的信号放大,因为CCD的输出电平较低,尤其当环境光线黯淡时,为了使影像发生量变,放大器就按相应的ISO数值加大增益幅度。 此外,在给定的CCD面积内增加像素数会导致保持感光度变得困难。单位像素的面积减小,入射光强减弱,如果为了提高ISO数值,调用更高的增益值将会导致影像质量的恶化。因此可爱的厂商又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在影像信号读取时将CCD存储的原始影像信号相加可相对提升感光度。通过将两个像素信号相加并传输,便可获得原来两倍的感光度。但这种工作方式也有其缺陷,只适合较小的影像模式,因为像素数在处理中减半了。 影像业界第三种提供高ISO数值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把数个像素点当成1个像素点来进行感光的方式,从而提高感光速度。如图5所示,比如标准的ISO100是对感光元件的每个像素点感光,要提高到ISO200的感光度,只需要把2个像素点当成1个点来感光,就能获得原本2倍的感光速度,如果要提高到ISO400的水平,一次类推只要把4个像素点当成1个点来感光,便能获得4倍的感光速度。与第二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合并像素后感光,而第二种方式则是对感光信号的叠加,故该工作方式对高像素机型较有优势,但噪点的产生比前两种来的更为明显。 三、高ISO带来的只有噪点 感光度对摄影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其二是画质,越低的感光度带来更细腻的成像质量,而高感光度的画质则是噪点比较大。 说到这里顺便导入一个概念——噪点,主要是指CCD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中的粗糙部分。那么噪点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要明白对于作为电子产品的数码相机来说,内部的影像传感器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周边电路和本身像素间的光电磁干扰,简而言之就是拍摄出的图片一定会存在噪点,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看到的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对于第一种提供高ISO数值的解决方案来说,在加大增益幅度的同时,噪点信息也被相应放大,故在高ISO画面中噪点也越发明显;而第二种方式如上文所述那样,在获得高ISO的同时与成像相关的像素数也会成倍缩减,为了保证成像尺寸原本的影像信息会被扩大,噪点就这样产生了;对于第三种解决方案而言,因为减少了感光像素,所以在白平衡过程中只有进行像素插值才能得到完整的影像。相信这三条解释并不难理解,对于现在数码相机中流行的“降噪功能”就是为了消减第三种解决方案带来的噪点而设计的。 相信经过本文的论述,数码相机拥有可变ISO感光度已不再是秘密了,虽然高ISO在噪点方面还是令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但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和更明亮的画面,这也算是一种不增加成本的折中解决方法。

文章TAG:医学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医学上CDS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