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135度弯头怎么放样

1-360度的弯头 虾米腰弯头的放样 任何节数任何角度的弯头 在手机上或电脑上均可轻松展开放样

135度弯头怎么放样

2,要做烤瓷牙了 求牙医或懂的朋友们解答下

像自己的牙一样保养就可以了,喝可乐对牙齿不好,关键是刷牙认真彻底
牙齿做肩台,简单来说 就是为了让烤瓷牙和你的真牙密切接触,作用就是防止塞东西,防止口臭。临床常见的肩台类型有、羽状肩台 、90度角肩台 、135度角肩台和浅凹型肩台等。金属铸造时边缘可产生新微收缩的特性,所以羽状肩台最易取得密合。但其颈缘太薄无法还原颈部颜色,所以不适于烤瓷唇颊侧肩台设计,倒是铸造冠和烤瓷牙舌侧加固带的最好选择。有些医生在备烤瓷牙时也采用360度肩台不但多损伤了牙齿,也増加了密合的难度。所以作金属烤瓷修复时唇颊侧应釆用135度角肩台或浅凹型肩台,而舌侧釆用羽状肩台就可。90度角肩台做金属烤瓷虽然不易密合,但做全瓷时却可保证很好的强度。所以全瓷修复时应釆用浅凹型肩台或90度角肩台,而且必须是360度。 烤瓷牙的颈缘形态可分为金属边缘型 金-瓷边缘型 瓷边缘型三种。金属边缘型暴露金属 影响美观,国内已很少应用。瓷边缘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肩台瓷设计,虽然保证了美观性,但是形成瓷边缘时需要反复烧结 修改,操作繁琐,很不宜密合,而且佷多小加工厂用普通体瓷代替肩台瓷,强度也无法保证,所以使用肩台瓷-定要慎重。金-瓷边缘型这种设计是使金属基底在颈缘处形成很薄的边缘,唇颊侧见不到金属,而形成所谓的三角型边缘,既保证一定的强度,又防止暴露金属和遮色瓷。 没有用排龈线不代表没有做肩台,排龈的目的就是让肩台更明显,医生没有给排龈,也许是做的龈上肩台,很明显,可以不用排龈。抱歉,图片我电脑上没有。

要做烤瓷牙了 求牙医或懂的朋友们解答下

3,怎么练习台球走位

一:力度控制。其实适当的力度控制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走位问题的。没事练习一下力量,让球在桌面上滚动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等你误差在几厘米之内了,你就能感受到力量控制走位的好处了,它很容易实现,而且不容易出现走位走得很好结果要进的球没进这种失误。这个按两个月练习吧。练得好的话可以有个小飞跃:)二:加旋转。这个没啥说的了,多练习就是了。拉杆是必修课,要练到至少能拉回来半张台子的水平就可以了。左旋和右旋主要用来碰到库边后改变方向的,不影响被撞球本身的方向。高杆跟头也是必修课。这四样得练习三个月以上。练得好的话你可以对别人说你会打球了。三:利用库边。好多人不知道利用库边。特别是角袋旁的库边,这里有走位的黄金地带,基本上想走哪走哪。就是利用第二条说的旋转球加角落。不太好用语言来形容,试试就知道了。很多人角袋口上有个球不去打,说是留着挡对方的,其实这个球是最好的走位球,不用留着,利用他来走位最合算,比挡着对方球路合算的多,毕竟台球是以进攻为主的。
如何走位 控制白球方向在打球的时候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喜欢进攻的球手而言,只是准确往往是不够的,要想连续进求得高分,白球的精确走位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讲一下如何精确控制白球的方向,学会了这个,你将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将对手一杆置于死地。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台球的基本规律:用无杆法(即自然杆,不加角度和高低)击打目标球时,白球和目标球在碰撞后产生的路线永远是垂直的!说的确切一点,其中白球会沿2球在碰撞瞬间产生的切线运行,目标球会沿垂直切线的方向运行。同样,任意2个彩色球碰撞时也按照这个规律运行。知道了这个道理,请大家在打球的时候,手边准备一个带直角的东西(比如三角板、甚至是一张纸),把纸的一角放在目标球的碰撞点上,一边指向目标袋口,另外一边就是白球的精确方向了(丝毫不差,我试过。这个规律对学习如何借球进袋是需要必须掌握的)。 有了这个,我们可以控制白球在无杆法时的精确路线了。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进行演化: 假设白球在无杆法时的运行路线为a,当a的附近有自己的球需要救出的时候(或者在a上有别的球需要我们避开的时候),加一点点高低杆而不加角度就能略微改变白球的方向(加角度会增加我们对白球方向的计算难度,不提倡,可以适当调整杆的高低,不要轻易加角度,即使要加也不多加,10度左右即可)。 再看的远一点,将a碰到案边后产生的折线也算进去,我们稍微加点高低杆都可以将我们原先思路上看似不容易救出的球救出来。请大家在打球的时候眼界放的尽量开些,知道了白球的精确方向,我们就可以逐渐适应大范围的走位而不使白球掉袋。切记!要多利用案边帮助白球走位。不要只想一次就救到目标,碰到案边反弹救出也是一样的,效果也许更好! 下面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a是白球的切线,不是中心线,它和白球运行的中心线平行,距离就是球的半径。 2、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越接近180度,说明越正,加一点点高低杆对白球方向的影响就很明显,这时候需要我们成倍的缩小控制才能有理想的效果,这里我说的高低杆都是一样的(比如145度的时候我们加3毫米的高杆,而到170度的时候,我们可能只需要加0.7毫米了) 3、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越接近90度,说明越偏,加一点点高低杆对白球方向的影响就很不明显。这时候需要我们成倍的加大控制才能有理想的效果(比如145度的时候我们加3毫米的高杆,而到120度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加6毫米了,角度再小的话我们就要加角度才可以) 4、135度时,最低杆无角度能让白球的路线和白球的出杆路线基本垂直,我们记这条线为b,目标球的路线为c,那么最高杆无角度的路线就是b和c形成夹角的平分线。 5、135度时,最低杆45度,白球和目标球的路线形成直线。大家可以看到,和第4条比,最低杆不变,加了45度,白球整整纠正了45度的方向,大概是每加一度就纠正一度方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保持45度不变而改为1/2低杆,1/2低杆45度其实和最低杆无角度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是2/3低杆呢?应该是多少度才和最低杆无角度一样?1/3低杆呢?这个算法就复杂的多了(x+xtgy=1,其中x是杆的低度,最低为1,y是我们所求的角度),我算的结果大概是2/3低杆26度左右 1/3低杆64度左右。 6、最低杆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撞壁反弹,这个壁就是2球相碰瞬间的切线,如果想用最低杆拉回使白球和目标球成一直线,对于角度的控制大致是这样的:即缺多少补多少!说的明白一些就是,比如现在是150度,那么我们用最低杆180-150=30度就可以让白球和目标球走成一直线。 7、对于其他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度,如何控制低杆能使白球的路线和出杆路线垂直?具体的算法是这样的:我们以135度的规律为基础进行演化,在大于135度的时候,比如150度,那么我们使用杆的低度应该是(180-150)/(180-135)=2/3 157度的时候为(180-157)/(180-135)≈1/2。以此类推。当小于135度时,在保证最低杆的情况下,我们加的角度大致是这样计算:比如120度时,加的角度=(180-120)×2-90=30度。(这里我利用了第6条撞壁反弹的原理算出的,在单机版都实验过,没有问题) 8、对于低杆拉回撞击目标球的经验:尽量用最低杆,多用调整角度来改变白球的细微方向,不要轻易动高低(杆的高低程度对白球的影响远比角度的影响要大的多) 9、以上几条规律都是在中度距离内进行实验的,对于远距离的球来说,由于台面给白球的摩擦阻力增多,需要要适当加大控制。
量控制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击球力度不同,白球路线也会变化。多多打,就会掌握的
控制力量,运用旋转加塞。
先告知你这点:台球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滚动与滑动。滚动是可以由正常推杆、高低杆杆法产生。而滑动可由强力中杆产生的。 一般的角度球,不管是高中低杆,不管加不加赛,主球在碰触目标球后运行的一小段距离,都是由平行滑行中产生(请注意观察),离开目标球后主球运行的路线——与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线段垂直。有人称这叫t球,也有叫分离角90度。 加高杆力度大则滑行距离越长,力度小则越短,之后主球在向前运动,分离角小于90度;低杆同样,之后主球向后运动分离角大于90度。 我说的这是线路,其实更关键的还有对力度的把握。这就靠你自己多多揣摩了。 练习方法:将15个球摆在球台中央,一开始练都打进去并试着走位,练好了可以试着都用低杆打;或是将球摆成类似于菱形的那种形状,就是只有一个球有下球,剩下的只能打进一个才能有下球,这样练习。
好的走位不只是高杆和低杆,还要加side,你朋友有没有打的好的,有的话一起练球他在旁边指导你,对你帮助特别大。没有的话就在网上下教程,个人认为网上教程不如实战长进快。你现在一定要练习走位了,刚开始练走位应该会影响准度,就是想走位的时候很容易的球就打不进了,不过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不然就是你的瓶颈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怎么练习台球走位

4,台球走位怎样控制力度

其实这个还是靠练吧。打多了自然可以掌控力度。尤其是带旋转的,说是说不出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但是这种感觉要记住。而且球台也要熟悉。很多球台不一样。
这个不好说,因为每一个案子的受力程度都不一样。这个就应该自己慢慢尝试了。台球虽然说是体育运动,但是它不需要练力量。
(一)准度 1,底袋,所有的底袋都是逆时针比顺时针容易进球。站在台中间向各底袋看,目标球瞄的靠左边角一点就容易进球。举例:鬼袋(右上)就要瞄的靠上边角一些。 2台球网,中袋,中袋打时要瞄的靠里一点。两中洞连线,线左边的球瞄的靠近中袋左角,右边的右角。 3,特薄的球瞄时要更薄一点,因为球薄了旋转就影响大了一点,改变球路了。 4,认真打100比随便打300效果都好,可以去打打比赛,要多瞄,当你的比赛很关键时你就发现感觉是那样的不可靠,建议16球的选手去打打9球,9球选手准度一般要高一点。 5中国台球,反弹,弹中袋,因为中袋比较大些。 (二)力度,这个问题提到与准度一个高度,可见其重要性。 真正的高手力度掌握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去打打旧版无旋转球,面对那些死球(目标球进白球就进)的时候你就知道力度是多么重要,准确的力度可以走出很精彩的位,那些依靠高角度旋转的选手和依靠力度走位的选手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力度不好控制时可以考虑调力度线。 (三)走位台球游戏下载,走位要求准确,要求细腻。 1,准确:新手可以先定最高最低杆,然后调角度,记球路,然后定角度,然后调高低,记球路。多练练就准确了,如果你母球碰第2个球时能把握好碰它的哪一边,那你基本够用了。 2台球明星,细腻:拿笔(虚的)画线,要长,至少考虑一次反弹 a,目标球-目标洞连线 b,a的垂线 c,目标球-母球连线 d,c的垂线 这几条线以及他们的反弹线把台可以分成10-20个区域,根据你的设计需要,看母球应该落在哪个区域,力度和1中的准度达到足够的高度的时候,你的母球就和手放没什么区别了. (四)知己知彼 台球教程,百战百胜。 1,要了解自己,一定要熟悉自己擅长什么球,不擅长什么球,走位时就要有所倾斜。 2,要了解对手,了解他的擅长与不擅长,甚至了解他的性格。 (五)大局 比赛计较的就是输赢如果对手清剩一个或只有一个黑球没清,那恭喜你。 (六)信心 信心是和水平相依相存的,水平不行,智力正常的人是没信心的了,有信心的人,水平一般发挥好点。始终要有一个信念:“是最强的,我是最全面的,只要我认真,我能盘盘清!!”理论上几乎是什球都可以清的,就看你打的怎么样! (七)思路 这一点绝对重要,但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一个好的思路可以让你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气势上就压倒对手,让你占了先机。一个好的思路可以让你的清台方式最简单,失误最小,全打你最擅长的,最简单的球。 一定不要忘记吃库, 一定不要忘记借力, 一定不要忘记不加杆母球目标球夹角永远是90度, 一定不要忘记给自己留条后路,别最后一个球时才想起踢死球,踢不好就挂了, 一定不要忘记略微加点偏杆球路基本上是不变的, 一定不要忘记45度最低杆母球路线是准确的路线,可以隔山打牛的, 一定不要忘记中洞的角是可以用来走位的, (八)运气 :可欲不可求的 (九)急救 有时需要急救, 1,旋转,最好平时练习几个旋转,记住路线,一个很实用的就是多练习一下怎么打母球就会贴着库边走。 2,勾,必要时可以用用手指配合,简单的1库勾,简单的2库3库勾,有时很有用的。球多库反弹的路线是平行四边形的一部分,多练习就可以处理些简单的球。必要时可以搞个外挂看看,那些线很整齐的,掌握些简单路线是不难的。 台球走位怎样控制力度?请采纳评分下
控制白球方向在打球的时候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喜欢进攻的球手而言,只是准确往往是不够的,要想连续进求得高分,白球的精确走位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讲一下如何精确控制白球的方向,学会了这个,你将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将对手一杆置于死地。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台球的基本规律:用无杆法(即自然杆,不加角度和高低)击打目标球时,白球和目标球在碰撞后产生的路线永远是垂直的!说的确切一点,其中白球会沿2球在碰撞瞬间产生的切线运行,目标球会沿垂直切线的方向运行。同样,任意2个彩色球碰撞时也按照这个规律运行。知道了这个道理,请大家在打球的时候,手边准备一个带直角的东西(比如三角板、甚至是一张纸),把纸的一角放在目标球的碰撞点上,一边指向目标袋口,另外一边就是白球的精确方向了(丝毫不差,我试过。这个规律对学习如何借球进袋是需要必须掌握的)。 有了这个,我们可以控制白球在无杆法时的精确路线了。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进行演化: 假设白球在无杆法时的运行路线为a,当a的附近有自己的球需要救出的时候(或者在a上有别的球需要我们避开的时候),加一点点高低杆而不加角度就能略微改变白球的方向(加角度会增加我们对白球方向的计算难度,不提倡,可以适当调整杆的高低,不要轻易加角度,即使要加也不多加,10度左右即可)。 再看的远一点,将a碰到案边后产生的折线也算进去,我们稍微加点高低杆都可以将我们原先思路上看似不容易救出的球救出来。请大家在打球的时候眼界放的尽量开些,知道了白球的精确方向,我们就可以逐渐适应大范围的走位而不使白球掉袋。切记!要多利用案边帮助白球走位。不要只想一次就救到目标,碰到案边反弹救出也是一样的,效果也许更好! 下面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a是白球的切线,不是中心线,它和白球运行的中心线平行,距离就是球的半径。 2、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越接近180度,说明越正,加一点点高低杆对白球方向的影响就很明显,这时候需要我们成倍的缩小控制才能有理想的效果,这里我说的高低杆都是一样的(比如145度的时候我们加3毫米的高杆,而到170度的时候,我们可能只需要加0.7毫米了) 3、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越接近90度,说明越偏,加一点点高低杆对白球方向的影响就很不明显。这时候需要我们成倍的加大控制才能有理想的效果(比如145度的时候我们加3毫米的高杆,而到120度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加6毫米了,角度再小的话我们就要加角度才可以) 4、135度时,最低杆无角度能让白球的路线和白球的出杆路线基本垂直,我们记这条线为b,目标球的路线为c,那么最高杆无角度的路线就是b和c形成夹角的平分线。 5、135度时,最低杆45度,白球和目标球的路线形成直线。大家可以看到,和第4条比,最低杆不变,加了45度,白球整整纠正了45度的方向,大概是每加一度就纠正一度方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保持45度不变而改为1/2低杆,1/2低杆45度其实和最低杆无角度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是2/3低杆呢?应该是多少度才和最低杆无角度一样?1/3低杆呢?这个算法就复杂的多了(x+xtgy=1,其中x是杆的低度,最低为1,y是我们所求的角度),我算的结果大概是2/3低杆26度左右 1/3低杆64度左右。 6、最低杆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撞壁反弹,这个壁就是2球相碰瞬间的切线,如果想用最低杆拉回使白球和目标球成一直线,对于角度的控制大致是这样的:即缺多少补多少!说的明白一些就是,比如现在是150度,那么我们用最低杆180-150=30度就可以让白球和目标球走成一直线。 7、对于其他白球、目标球和袋口形成的角度,如何控制低杆能使白球的路线和出杆路线垂直?具体的算法是这样的:我们以135度的规律为基础进行演化,在大于135度的时候,比如150度,那么我们使用杆的低度应该是(180-150)/(180-135)=2/3 157度的时候为(180-157)/(180-135)≈1/2。以此类推。当小于135度时,在保证最低杆的情况下,我们加的角度大致是这样计算:比如120度时,加的角度=(180-120)×2-90=30度。(这里我利用了第6条撞壁反弹的原理算出的,在单机版都实验过,没有问题) 8、对于低杆拉回撞击目标球的经验:尽量用最低杆,多用调整角度来改变白球的细微方向,不要轻易动高低(杆的高低程度对白球的影响远比角度的影响要大的多) 9、以上几条规律都是在中度距离内进行实验的,对于远距离的球来说,由于台面给白球的摩擦阻力增多,需要要适当加大控制。

5,求练胸肌中缝的方法切实际的

让胸沟深陷---“飞鸟”技术细节  面对健美明星们的照片,健美爱好者赞叹之余常有一些困惑:这么完美的块形是怎样练出来的?他们的训练计划和练习动作并无特别之处呀,难道有什么诀窍?是的,他们确有诀窍,那就是动作的技术细节。  在胸部训练中,中缝部位可谓“难中之难”。健美明星们胸肌中缝两侧的厚度与整个胸肌相一致,中缝窄而又窄,宛如一线。而练了多年的人整个胸肌往往是越向中间肌肉越薄弱,与两侧的发达程度毫不相符。同样做飞鸟动作,为什么效果相差竟如此之大?原因就在技术细节上。这里奉献给大家的是关于技术细节的系列文章,本文先从飞鸟动作的细节谈起。  一、平卧哑铃飞鸟  仰卧窄凳(宽20~25厘米)上,双手持铃,小臂与大臂呈135度左右的夹角,动作过程中不要为了助力而勾起颈部使头离开凳面。  下放哑铃时注意力集中在胸缝处,靠胸肌的张力控制住哑铃缓慢下放,同时充分吸气、挺胸,幅度要完全到位。上举时要靠胸肌的收缩带动双臂向上环抱,直至哑铃相触,这样可避免肩背 过分参与用力。为了使动作更加准确,可想像去抱一个大的啤酒桶,职业明星麦尔文.安东尼在做此动作时就不断在心里念叨着“抱住它!抱住它!”  该动作除了小臂与大臂之间保持135度的夹角外,整个臂形应撑圆,手腕略内收,形若环抱。如果仅以手臂紧张僵硬地勾住哑铃,发力就很容易以肩部为起动点,虽然看起来是在努力做飞鸟动作,其实是“貌合神离,主要锻炼的是肩部三角肌前束,对胸肌中缝部的作用很小。  为了充分牵拉胸肌纤维,采用的重量也要适度,以8~15次/组为宜。第一组应为15次左右,然后做3组10~12次,最后一组可降至8次,一共完成5组左右。飞鸟练习有别于卧推,卧推可在多组训练后将次数降至1~3次,效果仍很好。飞鸟则需要以一定的次数来累积刺激中缝肌肉,过重的负荷既影响动作幅度、拉伸的效果,又容易对肩肘部造成伤害(6次以内职业运动员也很少采用,而且支撑困难,有一定的危险)。  训练中有人喜欢勾住颈部,将头抬离凳面助力。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抬头必然窝肩做动作,不利于充分吸气、挺胸。窝肩发力主要是肩背部,对胸部几乎没什么锻炼作用。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可先降低重量,将次数定在12次左右,刻意体验一下正确的发力方式,待动作定型后再逐渐增重。  二、蝴蝶机夹胸  蝴蝶机夹胸的好处是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恒定,不会因手臂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可采取“桥”式动作,并使双肘相触,故动作幅度可更大,安全性更好。不仅中下胸缝(平卧哑铃飞鸟的主要刺激区域),对整个胸缝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且可通过变换握把形式着重刺激胸缝上部。  正确的动作是:坐于凳上,手握把手,肘弯抵住档板。如觉坐的位置偏高或偏低,可调节坐凳的高度。动作幅度可通过上面两侧的半月形板的孔位调节。采用“桥”式动作,即只将上背贴在靠板上。打开时充分吸气、挺胸,双肩竭力后展,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胸缝。通过控制,使胸部肌肉充分伸展。如对镜练,应注意观察胸肌的伸展,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合拢时双肘档板应相触,并略做停顿,进行顶峰收缩1~2秒钟。这时感觉会更费力,不像哑铃相触时更省力。只能通过尽力收紧胸肌,或相距少许距离即分开(不等胳膊与身体平面呈垂直状态)来弥补张力的流失。次数为8~15次/组,逐降重量做3~5组。  为了更好地刺激上胸缝,可以变换一下握把方式:双臂如侧平举状伸直,拳眼向前,以腕部或小臂(以手臂长短定)抵住档板做夹胸动作。由于双臂可以交错,动作幅度也很大。这个动作的特点是通过充分挤压上胸部,使两侧胸肌“立”起来,这当然是我们非常想要的结果。做3~5组,每组8~15次。  三、立姿十字拉力器飞鸟  立于拉力器架中央,调节好拉索长度,手执马蹄凳做夹胸动作。  正确的做法是,身体略前倾,打开时注意控制动作,合拢时尽力挤压胸肌,略做停顿进行顶峰收缩。有些人为了拉起更大的重量,身体前倾得厉害,以至夹胸动作变成了俯立飞鸟,使刺激胸缝的动作成了练三角肌后束。此动作的要点是使胸部肌肉较充分拉伸与尽可能挤压,采用的重量是次要的。  虽然一般要求双手相触即分开,事实上做交叉动作效果更好。  交叉有两种方式供选择,一种是一次左手在上,下次换成右手在上,这样一组内左右手位置变换均等。另一种是一组始终是左手在上,下一组一直是右手在上。由于交叉动作比双手相触的幅度大得多,故对胸缝的挤压效果更好,刺激更大。  要注意的是,这个动作因拉索长度关系,显得很“活”,不太容易控制,所以不要做过低次数的大重量拉伸,以免肩部受伤。一般也是做3~5组,每组8~15次。  四、上斜飞鸟  针对上胸缝训练设计,分哑铃飞鸟和拉力器飞鸟两种。  哑铃上斜飞鸟应采用30度倾角的斜凳,倾角过大会使本应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流失。下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上胸缝位置,依靠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控制哑铃下放,主动吸气、挺胸。上举时以胸肌收缩力带动双臂合拢。由于手臂呈半悬空状态,较难控制,故应将训练重点放在体会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上,以8~15次完成3~5组。不要强求重量,否则肩部过分用力紧张,使整个动作变形。  拉力器上斜飞鸟只要将30度凳放在十字拉力器架中间即可,将带活扣的铁链挂在两侧脚的滑轮扣上,调整好铁链长度和凳的位置,即可进行练习。拉力器的好处是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恒定,另外也不像哑铃上斜飞鸟因倾角而使负荷分流。第1组最好采用最大负荷的50%左右作为热身,感受和确定一下运动的路线,以免肌肉关节适应不及而受伤。一般也是做3~5组,次数为8~15次,技术要求与哑铃上斜飞鸟相同,着重感受胸肌的拉伸,以张力对抗负荷。  以上讲的是针对胸缝的飞鸟动作的技术要求,实际训练时还有两个很有特点的补充动作,一个是窄握拉力器下压,一个是大重量窄握推举。  窄握拉力器下压一般安排在飞鸟练习的结束部分或穿插于中间,采用“V”形把或绳把,重量为6~8次(1组高次数热身后),下压至底部全力抗住负荷,绷紧胸部肌肉。这时胸肌全面充血暴突,对胸缝的挤压有独到效果,胸部轮廓亦会得到强化。  窄握杠铃平卧推举的优点是重量比用哑铃和拉力器大得多,次数可降至6次左右。虽然幅度有限,但强度却大得多。两手间距为训练者2~3个拳头宽,过大对胸肌两侧刺激多,失去对胸肌中缝的锻炼意义。  在锻炼胸肌中缝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造型动作效果会更好,如蟹状夹胸造型、两臂交叉挤压等对胸肌中缝塑形训练都有良好的辅助功效  更多的胸部肌肉锻炼专题在:http://www.yelg.com/spe_xb.ASP
一、平卧哑铃飞鸟<br> 仰卧窄凳(宽20~25厘米)上,双手持铃,小臂与大臂呈135度左右的夹角,动作过程中不要为了助力而勾起颈部使头离开凳面。<br> 下放哑铃时注意力集中在胸缝处,靠胸肌的张力控制住哑铃缓慢下放,同时充分吸气、挺胸,幅度要完全到位。上举时要靠胸肌的收缩带动双臂向上环抱,直至哑铃相触,这样可避免肩背 过分参与用力。为了使动作更加准确,可想像去抱一个大的啤酒桶,职业明星麦尔文·安东尼在做此动作时就不断在心里念叨着“抱住它!抱住它!”<br>该动作除了小臂与大臂之间保持135度的夹角外,整个臂形应撑圆,手腕略内收,形若环抱。如果仅以手臂紧张僵硬地勾住哑铃,发力就很容易以肩部为起动点,虽然看起来是在努力做飞鸟动作,其实是“貌合神离,主要锻炼的是肩部三角肌前束,对胸肌中缝部的作用很小。<br> 为了充分牵拉胸肌纤维,采用的重量也要适度,以8~15次/组为宜。第一组应为15次左右,然后做3组10~12次,最后一组可降至8次,一共完成5组左右。飞鸟练习有别于卧推,卧推可在多组训练后将次数降至1~3次,效果仍很好。飞鸟则需要以一定的次数来累积刺激中缝肌肉,过重的负荷既影响动作幅度、拉伸的效果,又容易对肩肘部造成伤害(6次以内职业运动员也很少采用,而且支撑困难,有一定的危险)。<br> 训练中有人喜欢勾住颈部,将头抬离凳面助力。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抬头必然窝肩做动作,不利于充分吸气、挺胸。窝肩发力主要是肩背部,对胸部几乎没什么锻炼作用。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可先降低重量,将次数定在12次左右,刻意体验一下正确的发力方式,待动作定型后再逐渐增重。 <br><br><br> 二、蝴蝶机夹胸<br> 蝴蝶机夹胸的好处是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恒定,不会因手臂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可采取“桥”式动作,并使双肘相触,故动作幅度可更大,安全性更好。不仅中下胸缝(平卧哑铃飞鸟的主要刺激区域),对整个胸缝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且可通过变换握把形式着重刺激胸缝上部。<br> 正确的动作是:坐于凳上,手握把手,肘弯抵住档板。如觉坐的位置偏高或偏低,可调节坐凳的高度。动作幅度可通过上面两侧的半月形板的孔位调节。采用“桥”式动作,即只将上背贴在靠板上。打开时充分吸气、挺胸,双肩竭力后展,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胸缝。通过控制,使胸部肌肉充分伸展。如对镜练,应注意观察胸肌的伸展,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合拢时双肘档板应相触,并略做停顿,进行顶峰收缩1~2秒钟。这时感觉会更费力,不像哑铃相触时更省力。只能通过尽力收紧胸肌,或相距少许距离即分开(不等胳膊与身体平面呈垂直状态)来弥补张力的流失。次数为8~15次/组,逐降重量做3~5组。<br> 为了更好地刺激上胸缝,可以变换一下握把方式:双臂如侧平举状伸直,拳眼向前,以腕部或小臂(以手臂长短定)抵住档板做夹胸动作。由于双臂可以交错,动作幅度也很大。这个动作的特点是通过充分挤压上胸部,使两侧胸肌“立”起来,这当然是我们非常想要的结果。做3~5组,每组8~15次。<br> 三、立姿十字拉力器飞鸟<br> 立于拉力器架中央,调节好拉索长度,手执马蹄凳做夹胸动作。<br> 正确的做法是,身体略前倾,打开时注意控制动作,合拢时尽力挤压胸肌,略做停顿进行顶峰收缩。有些人为了拉起更大的重量,身体前倾得厉害,以至夹胸动作变成了俯立飞鸟,使刺激胸缝的动作成了练三角肌后束。此动作的要点是使胸部肌肉较充分拉伸与尽可能挤压,采用的重量是次要的。<br>虽然一般要求双手相触即分开,事实上做交叉动作效果更好。<br> 交叉有两种方式供选择,一种是一次左手在上,下次换成右手在上,这样一组内左右手位置变换均等。另一种是一组始终是左手在上,下一组一直是右手在上。由于交叉动作比双手相触的幅度大得多,故对胸缝的挤压效果更好,刺激更大。<br> 要注意的是,这个动作因拉索长度关系,显得很“活”,不太容易控制,所以不要做过低次数的大重量拉伸,以免肩部受伤。一般也是做3~5组,每组8~15次。<br> 四、上斜飞鸟<br> 针对上胸缝训练设计,分哑铃飞鸟和拉力器飞鸟两种。<br> 哑铃上斜飞鸟应采用30度倾角的斜凳,倾角过大会使本应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流失。下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上胸缝位置,依靠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控制哑铃下放,主动吸气、挺胸。上举时以胸肌收缩力带动双臂合拢。由于手臂呈半悬空状态,较难控制,故应将训练重点放在体会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上,以8~15次完成3~5组。不要强求重量,否则肩部过分用力紧张,使整个动作变形。<br> 拉力器上斜飞鸟只要将30度凳放在十字拉力器架中间即可,将带活扣的铁链挂在两侧脚的滑轮扣上,调整好铁链长度和凳的位置,即可进行练习。拉力器的好处是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恒定,另外也不像哑铃上斜飞鸟因倾角而使负荷分流。第1组最好采用最大负荷的50%左右作为热身,感受和确定一下运动的路线,以免肌肉关节适应不及而受伤。一般也是做3~5组,次数为8~15次,技术要求与哑铃上斜飞鸟相同,着重感受胸肌的拉伸,以张力对抗负荷。<br> 以上讲的是针对胸缝的飞鸟动作的技术要求,实际训练时还有两个很有特点的补充动作,一个是窄握拉力器下压,一个是大重量窄握推举。<br> 窄握拉力器下压一般安排在飞鸟练习的结束部分或穿插于中间,采用“v”形把或绳把,重量为6~8次(1组高次数热身后),下压至底部全力抗住负荷,绷紧胸部肌肉。这时胸肌全面充血暴突,对胸缝的挤压有独到效果,胸部轮廓亦会得到强化。<br> 窄握杠铃平卧推举的优点是重量比用哑铃和拉力器大得多,次数可降至6次左右。虽然幅度有限,但强度却大得多。两手间距为训练者2~3个拳头宽,过大对胸肌两侧刺激多,失去对胸肌中缝的锻炼意义。<br> 在锻炼胸肌中缝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造型动作效果会更好,如蟹状夹胸造型、两臂交叉挤压等对胸肌中缝塑形训练都有良好的辅助功效。 <br><br><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you.video.sina.com.cn%2fb%2f8574217-1318717977.html" target="_blank">http://you.video.sina.com.cn/b/8574217-1318717977.html</a>视频地址

文章TAG:135  肩台  什么  弯头  135度肩台什么样呀  
下一篇